工业用地转型为服务业用地的过程中,老旧厂房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,近些年涌现出不少成功的案例,老旧厂房改造焕新后甚至能一跃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象征与地标。
但这类项目成功运作的背后,远比想象的困难,盘活存量资产,终究是一个复杂的现实命题。
01
厂房改造模式单一、运营无力?
重在破除“同质化”
老旧厂房/区占地面积大且位置相对较优、建筑形态丰富,改造潜力很大。从二十世纪90年代开始,一些工业建筑被闲置出来,在低廉租金和便利区位的吸引下被需要开敞空间的艺术家首先利用,出现了像北京798这样的在老旧厂房基础上改造的艺术区,其至今都是城市地标之所在。
但老旧厂房在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。首先是土地性质,为符合项目新的功能需要,将老厂房的工业用地变成商业等性质的用地,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困难。
但最为关键的还是找到“新的功能”。对存量空间重新定位,诸如美术馆、酒店、博物馆等都有先例,而目前最多的,还是“文化创意产业园区”一类。老旧厂房改造也存在着模式单一、千篇一律的现象,这也使改造后的经营具有局限性。
最后会发现,许多改造后的文创园区都“徒有其表”,改造成本并不低,但运营无力“盈利难”。
因此,老旧厂房改造重在破除“同质化”。一是要立足在地性,不能盲目对标成功项目,而是根据原址历史文化和周边环境,做差异化定位。
二是可以修旧如旧,但需要内容创新。从美学角度出发,旧建筑自带“时代滤镜”,情怀加成,很受当下年轻人的青睐。翻新设计时并不需要将过去的元素完全推翻重来,保留原有风貌反而更有味道和特色。但在发挥设计美学力的同时,在空间叙事、场景内容上要“谋新”。这方面还需要回归运营的本质,紧跟流行趋势,关照当代人的生活娱乐与精神需求。

02
新型商业孵化地
老厂房改造项目可以有多“绝”?
不同的建筑条件,选择不同的改造路径,其遵循的方案应各有不同。而商业驱动是保证项目后续可盈利且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。当下新型商业频出,老旧厂房改造而来的独特场景空间,反而能成为商业创新的载体。
◇成都东郊记忆
东郊记忆位于成都市成华区,是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,项目由成都传媒集团投资近20亿,在保留原有工业遗址基础上进行了改造,总建筑面积20.1万㎡。原名成都东区音乐公园,后又经过定位调整,最终于2019年正式挂牌“东郊记忆·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”,集合了音乐、美术、戏剧、摄影等多元文化形态。

2021年,成都东方正火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接棒运营东郊记忆,项目开始朝着文商旅融合的方向发展。团队逐步打造包含东山Re°est、7号创意集盒、成都舞台等在内的六大组团,各个组团之间有业态的差异,形成错落有致的场景,产生规模化效应的同时也拥有一定的活力。

成都舞台旁,文保级小红墙+超酷的“成都”大字,组成吸引游客疯狂排队拍照的网红打卡地。

在2023年新年第一天正式出街的东山Re°est,一上线便迅速进入城市潮人的视线。新进驻西南首家Brandy Melville、1807总部店、PIN SKTBS全国首店、致力于原创设计的年轻艺术家汇聚的多元化独立空间S LAB等。通过潮流主理人品牌渲染商业氛围,通过品牌的独特性和原创在地性,凸显与这座城市步调一致的潮流势力。

此外,该区域还打造了东山音乐广场、滑板公园两大户外公共空间,营造多元文化氛围,聚集年轻、有活力的人群。

7号创意集盒也入驻了51家小而美的特色店铺,连缀成别致街景。

开放式、有故事的建筑结构,使得项目吸引了Chanel、Harry Winston、Burberry、Lululemon等国际品牌在此落地高规格活动。加入艺术装置、展览、市集、沙龙等不同形式的公共性场景,不断刷新年轻人每次前来的体验感,使项目走在时尚前沿,带动城市审美度提升。

曾经的演艺中心在全新打造后,升级为东区超级音乐现场。在2023年上半年邀请过50余名时尚、艺术、文娱知名人士到过东郊记忆,进行音乐表演等活动。
自主策划的东郊夜市、618幻夏生活节等活动,深度结合项目工业遗迹、开放式布局的特色,能够触及更多大众消费者的喜好,促使项目长期的在大众心目中保持存在感,也彰显了地标性项目的公共价值。
密集冒出的新店铺又都带着品牌独特的设计美学特征,装点着东郊记忆的老旧建筑,再加上丰富的业态和创新的内容组合,以及充满年轻时尚感的营销活动,让在老的工业遗产基础上诞生的东郊记忆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。
◇北京郎园Station
郎园Station前身是建于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纺织仓库,占地面积13.56万平方米、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。项目完整保留了30座仓库以及2.23公里产权铁路,库内建筑宽敞高大,工业遗产底韵十足。



项目内部的动线非常规整。南入口是目前客流的主要入口,由于旧改项目普遍存在停车难的问题,项目在改造时专门修建了一栋停车楼。

两条南北向的纵向商业街:中轴时尚展示商街、公园森林创意步行西街是商业的主要聚集地。前者品牌偏向时尚、生活方式类,设计师买手店、潮流玩具、设计师家具等;后者偏向社交餐饮和生活方式品类。
在整个项目的中部,是在老火车站基础上打造的“中央车站文化广场”、仓酷秀场、准点剧场、橙色空间、X美术馆、腾讯视频馆等多个文化空间。
项目最北侧与坝河相临,项目打造了一条“国际滨河休闲娱乐区”,主要引进了餐酒吧类的品牌,还利用户外下沉空间修建了篮球场。
项目还打造自营空间——“Our times here我们的时光·复合型共享空间”,这是一个拥有精品咖啡、深夜小酒吧、阳光瑜伽房、小众书吧、12米高挑空的剧院式活动场地、生态氛围的艺术展厅、冥想室等的多功能空间。

除了商业零售,前店后厂、产商融合也是郎园Station的一个特色。在产业板块中,影视产业最为聚集。据悉,区域内聚集了300多家影视相关机构、有上万平方米的影视制作和商业摄影棚。
◇无锡运河汇
无锡运河汇由原来的无锡钢铁厂老厂改造而来,经过三年的建设,摇身一变成为集文化、商务、零售、餐饮、休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高端综合体。项目占地6.2万平方米,投资13亿元。

全新的无锡运河汇呈现“街区+mall”规划布局,令整体建筑处于一个对外开放的状态。以“文旅”为核心,包含游客集散中心、集盒购物中心、高街、文化山谷、水岸新里五大空间。以漫步式的空间格局、多样化的商业业态,打造出一个开放多元的城市会客厅。随处可见的露台、渐进式阶梯、滨水步道和艺术装置,仿佛即兴之作,将逛街的乐趣发挥到极致。

原无锡钢铁厂的镂空砖砌筑元素、老牛腿柱、旧屋架体系等工业遗迹被很好地保留和改造,历史锡钢建筑和现代潮流店铺新旧交织,展现出“古运河+工业遗址”的现代生活美学。
随着CUBO5、UISMNET、布可商店、NIKONIKO等30多个主理人品牌的入驻,买手一条街、宠物友好、骑行友好等特色化标签从概念走向现实。此外,蔚来NIO HOUSE、华为智能生活馆、几何书店、一尺花园、No worries等无锡首店,更是以“一店一城”的方式,共创着运河汇先锋、前沿的生活方式。
DEMOHOOD带梦胡同青年创意社区原身是宁波“白天鹅”毛巾厂,占地12亩,改造后建筑面积6450平方,于2021年9月30日正式开业。通过近2年的运营,成为一个由近50位主理人共同经营、美好且独特的“人格化”梦想社区。
项目改造将屋顶凿出天井,把大树种入室内,大多数店铺都增设了院落和阳台,空间更自在舒适。
保留建筑原本的结构肌理,用楼梯打通连接了每个单体建筑,动线从头到尾贯穿整个园区,任何一个小巷都可自由通行,穿梭在整个空间中仿佛置身于胡同,生动有趣富有探索性,也给了每个店铺恰到好处的物理边界感,同时「串门」的体验感又链接了店与店、店与人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

不设停车场,在中庭打造景观楼梯,在屋顶建造天台,让出更多空间给到“人”,受众能在此拥有更好的体验。
带梦胡同聚集了很多备受年轻人喜欢的消费品牌:“山野咖啡馆”“ABC Camping Country”“MOMU木墨”“SEKI IZAKAYA居酒屋by座”“Plain Store”“白店SHION by choichangho”等,并常态化打造了一系列文化活动:“路冲日”“双手做工集市”“爵士音乐节”“春日书会”等,集文化、商业、办公一体,营造了一个理想的生活化商业场景。

03
结 语
兼顾老建筑的味道和商业功能,老旧厂房改造是设计与运营共同的功课。不能再单一局限于办公+零售的创意园形式,而应以更多元、更新鲜的业态融入以及更强的主题性塑造,打开商业空间、建立商业与周边社区的连接来引流,产业选择上则侧重考虑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关系等,老旧厂区的改造可以充满更多变化与创意,为所在的城市区域注入新的活力。
换言之,在市场环境的倒逼之下,唯有更加真诚而极致,才能真正盘活存量资产。
部分资料及图片参考来源:《中国城市更新白皮书(2020)》/全联房地产商会城市更新分会/iziRetail热点/ 城市更新论坛CURF/以上提到各项目官方/派沃设计/网络,只做传播分享用途,不涉及商业范畴。如需转载请标明文末参考来源以及此文章来源,谢谢支持!